日志 - 我的藏经阁

此曲只应天上有:读《赛鸽物语》有感(1)

发表时间:2008-09-22 8:34:54   浏览数:10709   转到我空间  分享到随写  分享到鸽友社区

 

此曲只应天上有
——读《赛鸽物语》有感(1)
自2006年11月25日从天水市新华书店购买到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至今,无论是上班还是回家,无论是下乡还是出差,我都随身携带有空就读,可谓桌上、枕上、车上“三上之书”!
每当阅读之前,我虽然没有像居士礼佛那样净体净心,但也要排除一切杂念,聚精会神,虔诚研读,废寝忘食,时有发生。由于资质愚钝,禀赋欠缺,到现在还是个爱之切、读之勤、懂之少、悟之微,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敬畏心理,不敢也没有资格对祝匡武先生的名作巨著评头论足、妄下断语!
前段时间,某信鸽网上有一位鸽友把祝匡武先生的文章当作自己的感悟发表,引来不少读者喝彩。大家误以为是该鸽友的原创作品,对该鸽友佩服得五体投地,文章还被推荐到首页,后经鸽友反映被撤消。我曾经给那位鸽友留言,建议他把祝匡武先生的文章移到收藏文章栏目。可时至今日还在那位鸽友的养鸽感悟里面。可见其法制观念、知识产权意识之淡漠。喜欢祝匡武先生的文章无可厚非,也是好事,但将祝匡武先生的文章放在自己的名下显然大为不妥!  
我感觉,尽管祝匡武先生著述颇丰,大名鼎鼎,但由于种种原因,能够读到祝匡武先生文章特别是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的鸽友,仍然屈指可数,非常有限。作为祝匡武先生的崇拜者,我现在不得不说、不能不说!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?”
要知道,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印数才3800册!这对于全国30万在册鸽友加上将近10万信鸽爱好者来说,40万鸽友百人一本,真是凤毛麟角、杯水车薪!我们天水新华书店只来了2本,全市300多鸽友,平均150多人才有一本,拥有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的鸽友如获至宝、悉心珍藏,是会轻易借给别人的。物以稀为贵啊!杜甫在《赠花卿》中写到“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。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?”我认为,用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?”来形容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也不为过,因为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不仅数量稀少,而且质量很高,实在是难得的好书!
祝匡武先生说自己“是不多的几个因鸽子而生的人”。祝匡武先生“对鸽、对动物确有天生异禀,特别是对赛鸽,他好像生来就无所不知。他能一眼看穿常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领悟到的东西,并且很快就能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再加上勤奋和努力,因而达到今天近乎人所不能的境界(陆之梁语)”。祝匡武先生处世低调,不喜张扬。“很多年来,祝先生很少出门,即便偶尔出门,也是悄悄的来,静静的去。很多人只知其名不识其颜,跟他当面处了个把小时,甚至交谈甚欢,亦不知道他就是祝匡武,故事后也闹出不少尴尬笑话(陆之梁语)。”没有隆重铺张的首发仪式,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造势,没有文人墨客的作秀渲染,没有作者本人的吆喝叫卖,就这样,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悄悄然出版发行了,一如作者习常的处世态度。如果你不是很留意很喜欢祝匡武先生的文章,如果你没有读书上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,你很难得到这本书!
大凡有深刻见地的人,一般都有一种“高处不胜寒”的孤独感。因此,能够称得上朋友、知音的人不可能很多。那些痴迷于嗜好、潜心于学问的人,懒得社交应酬。这也是时下人们常说的“另类”。祝匡武先生特行孑立,想结识他恐怕也不是轻而易举的。当年我从《中华信鸽》拜读了祝匡武先生的文章后如饮琼浆,沁人心脾!我特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教,就打听他的工作单位。我首先联系了《中华信鸽》杂志编辑部,未果。接着,我给南方报业打电话,也没有得到确切消息。后来,我拜托甘肃省信鸽协会副主席辛贤才,通过广东省信鸽协会副主席陈善钊得到了祝匡武先生的联络方式。我从祝匡武先生的交谈中受益匪浅!
为了验证祝匡武先生的文章,我提出引进祝匡武先生的鸽子,没想到,祝匡武先生爽快的答应了。一般来讲,引进鸽子是为了比赛,而我却主要用来验证祝匡武先生是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人,是不是一个用实战说话的人。事实证明,祝匡武先生确实是一位实战型的理论家。我获得全市350km第7名的5月龄幼鸽就是祝匡武先生鸽子的子代。或许,这算不了什么,但我当时是个新手,能取得这般成绩大家都很感意外。我感觉,在杂志上读到祝匡武先生的文章不容易,在现实生活当中结识祝匡武先生就更难。祝匡武先生曾讲“结识好人,得到好鸽,需要缘分。”不是所有想结识祝匡武先生的鸽友都能如愿以偿!因此显得弥足珍贵!我珍惜这种缘分,珍惜来之不易的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!
前些年,祝匡武先生主要给《中华信鸽》供稿,因此,要读祝匡武先生的文章,只能通过《中华信鸽》才能看到。最近我才知道,祝匡武先生是废纸篓里拣回来的名家!古人云:千里马常有,伯乐不常有!祝匡武先生投稿之初,他的稿件并没有引起编辑人员的青睐,而是被当作废纸扔进纸篓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是《中华信鸽》美术编辑陆之梁从废纸篓里拣回祝匡武先生的稿件,越读越觉得是难得的好文章,经陆之梁力排众议,鼎力举荐,文章才得以面世,才有了以后祝匡武先生名振中国鸽界。陆之梁可谓伯乐!一度时期,祝匡武先生专给《中华信鸽》投稿,就是为了报答陆之梁的知遇之恩。所以,我们能够读到祝匡武先生文章也是缘分,同时也应当感谢陆之梁!幸有陆之梁慧眼识才,我们方能够读到“人间能得几回闻”的精华美文!
由于我订阅的是《科学养鸽》杂志。而祝匡武先生当时只给《中华信鸽》投稿。为了能够读到祝匡武先生的文章,我就向订阅《中华信鸽》杂志的鸽友借阅,然后复印。我还不时地向祝匡武先生询问,最近有什么作品发表,然后向咸阳刘和平鸽友邮购,凡有祝匡武先生文章的《中华信鸽》杂志我尽量订购。祝匡武先生的文章常常是《中华信鸽》的压卷之作。祝匡武先生的文章不仅让众多鸽友受益匪浅,也为《中华信鸽》增色不少!
祝匡武先生在中国信鸽信息网大红大紫的时候,我还不会上网。当我从鸽友那里得到祝匡武先生在中信网发表文章的下载集后,马上复印装订成册,至今保存完好,不时翻阅。《赛鸽物语》的出版,对于“喜欢祝先生文章的人,或正为遍寻不获、搜读不全其文而发愁的朋友,不久尽可一书在手,囫囵饥渴矣!(陆之梁语)”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出版,对于喜欢祝匡武先生文章的的鸽友来说,真如雨露甘霖。
前段时间,《五洲竞翔》杂志看到有人将祝匡武先生和另外两位老前辈并称为中国信鸽坛“三大文豪”。我认为这不无道理!鸽友们都知道,现在养鸽子的,赛绩出众的不擅长写作,擅长写作的赛绩不出众,两者犹如鱼与熊掌,很难兼得!我认为,一个撰稿人的道德品格、专业素养、文学功底这三个方面,是他的文章的精、气、神。这三者也犹如三角形的三条边,缺一不可!有些刊物说祝匡武先生“素有我国‘鸽坛第一笔’之称”,我认为这个结论也无不妥。以愚之见,荷兰的艾迪。夏拉肯,日本的大田诚彦,我国的祝匡武先生都堪称大师级的人物。有许多撰稿人道德品格高尚、文学功底深厚,美中不足的是,对于信鸽训养技艺的表述有些艰涩,缺乏力透纸背、石破天惊的点化。如果能够在专业方面有所改进,将会步入更高的境界!相较而言,祝匡武先生确实技高一筹!他总能够把那种稍纵即逝、若隐若现、飘忽不定、难以言状的属于他个人的灵感,凝固于笔端,定型为文字,为大众所拥有,为鸽友而分享!祝匡武先生捕捉灵感、驾驭文字犹如庖丁解牛、游刃有余,其道德品格、专业素养、文学功底均属上乘!
读祝匡武先生的文章,总能受到真善美的感化,总能提高对鸽子的领悟,总能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!不信?请看匡武先生给中荣的题词:
林总裁信涌,大情至性之人
洛阳扫货,初涉鸽圈,是为大巧若拙;
汽车大奖,一鸣惊人,是为大盈若冲;
立舍中荣,文化先行,是为大成若缺;
壮志凌云,义举中伤,是为大辩若讷;
四载试验,天下独一,是为大象无形;
逆转乾坤,理念出新,是为大音稀声;
百折不屈,弹簧性格,是为大直若曲;
成竹在胸,不耻下问,是为大智若愚;
中荣之所为,大气磅礴,君子寡言而重行。
中荣之精髓,皆在“八若”。
——祝匡武谨识 2003年12月
窃以为,在赛鸽领域,祝匡武先生“发前人之未发,扩前人之已发,疑前人之陈发,质前人之谬发”, 字字珠落玉盘,句句扣人心弦,段段荡气回肠,篇篇余音绕梁,如飘飘仙乐,似天籁之音
这种君临天下,舍我其谁的磅礴气概何其稀少?
这种融会贯通,古为今用的国学造诣何其罕见?
窃以为,在赛鸽领域,能够读到祝匡武先生的文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!
关于读《赛鸽物语——祝匡武鸽文精选百篇》的感悟,我已经列出写作提纲,用“读《赛鸽物语》有感”的总标题陆续写出来,主要内容为:读“作者简介”知其人,读“名门之道”知鸽师,读“圈中一角”知鸽友,读“鸽技无边”知鸽艺,读“赛鸽日记”知鸽事,读“粤语长篇”知鸽经,读“东鳞西爪”知鸽道,读“译海拾贝”知鸽闻,另外加上“宽厚的慈悲情怀”,“飘逸的道骨仙风”,期待与鸽友们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”!
拙文写的是读《赛鸽物语》的感悟,但不仅仅局限于赞扬祝匡武先生一人。
中国自古有“文人相轻”之说,我们今天更应该“文人相亲”。在此,我向每一位致力于中国特色赛鸽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和众多撰稿人“汲取国学精华,构建赛鸽文化”的义举致以崇高的敬意!祝愿中国的赛鸽运动与赛鸽文化建设相互推动,迈进世界赛鸽强国行列!
 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免责声明:本网凡是由用户发布的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等资料,其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自行承担,并负法律责任。赛鸽资讯网不提供任何保证,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评论列表
用户名: 密码:     立即注册


    2008-09-29 14:45:21
本来无一物,何故染尘埃?
    2008-09-27 21:53:34
此文适当修改后,是篇优秀文章。不管是谁,只要说得对,就改。比那死要面子坚持错误者强!供参考。期待姊妹篇上传。
    2008-09-25 10:50:42
杜先生: weiliang99(一楼)xuanyuanwang(二楼)评论之见,是善意、中肯的。此文,建议:适当删改。供参考。三位都是才子。杜先生诗词功底常见于笔端,悟性好。鸽界之幸。
    2008-09-24 13:37:07
更正前评论错字,“鹤鸣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 “再”为错字。见笑了
    2008-09-24 13:34:21
更正前评论错字,“鹤鸣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 “再”为错字。见笑了
    2008-09-24 9:28:22
君高才博学,敬师长之虔诚,养鸽求索之挚著,令人钦佩。论君之才,行文如流水,精炼词章,一气呵成不难。但观此文,详而不简,章法相碍,阻流水之畅。难使读著感情之溶入,颇显萧索,此乃文章之大忌。给评者赞誉之词,实乃对先生文才之肯定,君可知鞋大足小著鞋之滋味,但鞋足早已铸成,奈何!斯人护足,只赞而舍其余,实有牵附之嫌。九重天之说自古有之,“鹤鸣九皋,声闻于再。”再者:飞机穿云而上,飞行于上下均系兰天白云,再穿云而上,亦如是,九重天之说不谬。以此喻世人天外有天。观点评曾有“寅夜不堪吟绝句,恐惊星斗落寒江”之句,揣其意,深夜行舟于采石矶,不可吟咏、悄悄而过,此处山腰有诗仙李太白衣冠冢,恐惊之。亦喻世:我为小我,还有大我于斯,谨记人外还有高人。惶恐写下此评,若伤害了先生,愿负荆求谅。更盼续篇能慎思而后发。
    2008-09-23 19:00:39
杜先生真为神手,妙笔,好文。可见先生的文字功底之深和文化层次之高。读毕大文之后,沉思片刻,又沉思许久,忽然觉得,本文虽是好文,但觉得好似论著的尾巴,而不应该是论著的引子,这是一个感觉。第二个感受是:本文的主题是读后感,有林有木,有血有肉是佳作,可是看不到读后感,而大力赞美祝先生。祝先生是中国鸽界的大名人,我想祝先生读后也会有看法的,怎么能赞美的如此十足的美。第三个感觉是:此曲只应天上有,虽然出自引用,但命题的本意让人误会为本文只应天上有,或者是误会为《赛鸽物语》一书是天上有。最后明白过来,《赛鸽物语》是天书,绝无仅有。第四个感觉是:说话写文太绝对。如对祝先生为《中华信鸽》压倦之作那一段。好像没有祝先生的文章,许多鸽友不会买《中华信鸽》。好像没有祝先生的文章,《中华信鸽》难以维持。第五个感觉是:看了关于写诗仙李白的故事那一段和下一段后,我明白了过来,自觉不自觉地在抬举祝先生的情况下抬高了自己。第六个感觉让我提高了勇气。看了结尾后,我下定决心写下如此评语。也许得罪杜先生了,也许不会,但愿如此。评论者:魏亮。